七、童年见闻
我的童年生活大半是在镇海骆驼桥度过的。那段时间是主后1923-1927年,当时虚龄10-14岁。
那时,我对当地的民风民情已经能稍稍留心,略略记忆。在当时,在不信福音的人民群众中,拜佛、烧香、测字、看相、卜卦、算命、祭祖、谢年等等的迷信习惯十分盛行。此外,每隔几年要举行一次规模巨大的迎神赛会活动并大演古戏,热闹非凡。为了扩大场面,容纳观众,在丁字型的河面上,在靠近街边的河面上,临时搭起三座戏台,招请有名声的民间戏剧团体在三个戏台上同时演出各色古戏。每逢那个时刻,从远近各地前来看戏看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总有几千人,或者上万人,这样,不但街上没有空处,就是河面上也泊满了来自各地的民船。船在河面上拥拥挤挤,人在船舱中密密麻麻,真是人山人海。这样的热烈场面要进行几日几夜才能结束;消耗的民财、民力、时间、物资,自然是十分惊人的。
在那些年代里,民间还有一种不良的奇怪风俗,称为“阴配”。如果未婚的青年死亡了,活着的父母要为已死的儿女找个已死的对象,为他们举行婚配之礼。据他们说,如果不这样做,儿女在阴间的灵魂就会更苦,只能算小鬼,不能称大鬼。此外还有许多迷信思想和迷信行为,他们都习以为常,不以为怪。
现今回忆起来,教会在当时好比什么呢?他们好比是小星星分布在寒夜的天空中,散发出微弱的光芒;又如同几盏零零落落的路灯,分散在冷冷清清的野地里。他们虽能标出路向,但质量和数量却都显得十分不够,可是他们的存在却是重要的、必要的、有意义的。
当时传福音所常用的话语是:“离弃偶像,敬拜真神;破除迷信,接受真道;离开邪俗,归向耶稣”。或者说:“弃邪归正,改恶从善;信从耶稣,奔走天路”。
此外,又提倡妇女读书,“放天足”,劝导她们丢弃缠小脚的恶习。教会又发起“拒毒运动”,号召大家反对贩毒、吸毒等等。除了这些以外,我父亲又利用自己的中医知识,为病家开药方治病,作为福音工作的一个有益辅助。
和今天的情形相比,当年传福音的艰难程度不知要大多少倍。一般地说,当时农村教会参加礼拜的,只有五十余人到七十余人,到圣诞节才多一点。原因在哪里?除了上面所说民间风气闭塞,迷信习惯深重,民智未得开发等原因以外,教会自身力量单薄,又有“洋教”的味道,都是重要原因。然而又不得不承认,如果当时没有教会及其福音作夜空的小星星或旷野的小路灯,那个迷信泛滥的夜景,不知要凄凉多少倍。今天的教会又应当看到如果没有当年教会的艰苦工作为后人打了基础,那么30年代、40年代农村教会的蓬勃气象也是难以想象的。
世界是变动的,落后的社会将会逐步前进,闭塞的民智将会得到开发,愚蒙黑暗的风俗将会渐渐改观。因为创造人类的大主宰以其大智大爱,默然运行于亿万百姓中间,人的是非之心和善恶观念必将化为力量,化为行动,化为事业,启发人心,接受来自上头的“真光”。
正如别的事业一样,教会在救灵事业中出现一些偏差、错误、挫折是不可免的,是可以理解的。神的教会将在工作过程中得到经验,增进认识,丰富自己,提高水平,使教会的素质和事工得到促进,得到发展。道路是崎岖曲折的,前程是光明荣美的。
主的荣名终将为亿万人所认识,为万族人所崇敬。《圣经》预言说必有一天“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象水充满洋海一般”(赛11:9)。“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赛9:7)。
今天,我们这些已经认识神的人哪,我们还是“返求诸己”罢!我们对主的存心如何,日常的表现又如何?这是最实际、最切要、最近便的自省和自勉呀!
※※※※※
经文对照: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你们是世上的光……是不能隐藏的。”(太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