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如鹰搅动巢窝”
一天早晨,忽然想起了一件往事。事情的经过对于渴慕祷告和寻找生命长大的信徒是有用处的,对我也是有造就的。今天重新记下,作为上一篇的补遗.
当我初初病倒的那年,由于抗日战争,物价已经飞涨,生活担子沉重。经过一番考虑,我决定将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分散到自己的本乡本土那里去。那边是海岛,是农村环境,又有我祖先遗留下来的几亩田地,由我家亲友耕种着。将家里的一部分人分散到那边去,可以从土产中得些收益,减轻我在宁波的经济压力。农村环境空气新鲜,对孩子的健康也很有利。此外,我的大胞姐、二胞姐都住在那边,兼理一些医务,这也是有利的条件。我打算让四个孩子中的老大甬水、老二明山和我的母亲去本乡。
当我这样打算时,大胞姐恰巧来宁波看望我。经我提出这个打算之后,老母亲和大姐都在左右为难的心情中接受了我的计划。她们忍痛离开宁波,离开我这个挣扎于生死之间的亲儿子、亲弟弟。
一天我的老母亲在大胞姐陪伴下,带着孙女与孙儿离开宁波南大路福善里。当时的开明街的堂所已被日军占用,南大路福善里是我租用的堂所和住宅。当他们离开我住宅时,我以患病之躯从卧室的窗口目送他们离开自己,直到他们的背影消失在远处的人群中。
我回到床边跪下,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将我的悲痛和泪水倾流在天父的面前。
在疾病和艰难的双重压力下,我们三代亲人就这样别离了。家破人未亡,而人亡的威胁却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我。
过了几天,收到他们的来信说:他们已平安到达石浦,暂时耽搁在亲戚家中,因为海岛上的家乡发生了战争,无法进去。又说岛上的战事何时可以平息无法预知,而在亲戚家中作客又不宜长久,不知如何是好……信中流露了焦虑之情。
这信是某天下午收到的。读后,我的心立刻翻腾、交战、不安起来了。我担心自己所定的计划错了,未合主意,害得他们进退两难……这又使我进到主前,伤痛地祷告了。
“我的主啊,料不到竟有这样的事发生,现在我和全家都是处在极端困难的地步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再写一封信去告诉他们说:“如果无法进去,就只得重返宁波……。”
写好信,封上口,准备第二天寄出。这是某一天夜里的事。
艰难的一夜过去了,新的一天又来到。
天色微亮,我就醒了。睁开双目,第一个思想就是那件进退两难的事。我立刻祷告主,还只说几句话,料不到神的答复就临到了。他说:
“耶和华的分,本是他的百姓;他的产业,本是雅各。”(意思是:我和合家都是他的产业,他爱着我们)。
“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当时我家乡的海岛上恰恰如此,有坏人横行,又发生了战争。)
“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主安慰又应许,主要保护看顾的。)
“又如鹰搅动巢窝,在雏鹰以上两翅扇展,接取雏鹰,背在两翼之上。”(主要我认识这一次家庭成员分散,乃出于主之美意,如母鹰搅动巢窝教育小鹰学飞一样,主是负责的。)
“这样,耶和华独自引导他。”(这里说,主自己要引导他们,用不着我在旁帮助。主说这话是针对我祷告中的叹息,叹我自己无法从旁帮助他们。)
“耶和华使他……得吃田间的土产。”(这话真是奇妙地对准我分散家庭的本意。)
“又使他从磐石中咂蜜,从坚石中吸油。”(主预先指明,还有更好的恩典在后头。这预言到1946年11月26日晚,完全实现。)
以上这段经文记于《申命记》32章9-13节。
神的话一临到,我的心立时间大得安慰,大得舒畅,一切的挂虑,千斤的重担,一下子消失了。
这时天已大明,我立刻起床(当时还能够起床)在已经封口的信壳上写上几句话:“今晨祈祷,忽得主话,此行出于主,定可平安进入家乡。”
此信发出以后,没有多少天,又收到他们来信,果然来了好信息。主的话完全证实。信中说:“战事平息,一切平安,已在家乡安居下来了。”
读完信,感到又是快乐,又是安慰,又是万分感动。啊,我的神,我的王,我心因你甘甜,我灵因你赞美!我无法描述内心的雀跃……。
这件事发生在疾病的初期,母亲暂时离开宁波。到后来由于我的病情恶化,母亲又来宁波并以其特有的心情跪在我病床旁边,献上她的祷告。这,我在前面一篇中已经说过,不再重叙。
《申命记》32章的那段话表明,这次大病是神对我的一次重要教育,如同母鹰教育小鹰学飞一样,他指望我这个软弱的人能学会“飞行”。飞得高,望得远,看得清。
※※※※※
上面一篇《经过死荫幽谷》,记述我在主的扶持之下,从玛拉走到以琳活泉之处。这一短篇是上篇的补遗部分。
经文对照:
“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