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自杀是为了报复父母吗?
上帝正透过“我们”,要我们去经历世上每个跟我们有关系的人,这不是无意义的,而是一份极美的礼物”
亲爱的李洁、李勤:收信平安!
这一封信是要跟你们谈有关“自杀”的问题。
大约五年前,大陆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一项对十二个城市内,三千多名独生子女的人格状况调查。
结果显示五分之一的受访者,有过“不想读书,想自杀”的念头。
这让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忍不住捏了一把冷汗。
这份报告显示了子女在学习上,有高达79.
6%的人是为了“报答父母”,也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
但这一生若报不了亲恩,怎么办?
这意思是在独生子女们的心中,夹杂着许多别人对他们的期待,让他们备受压力。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为谁而活,就没有动力继续往前行。
由于孩子学习的压力大部分来自父母,而父母的期望又高,所以让不少孩子心中产生想自杀的念头。
大陆受一胎化政策的影响,每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成龙成凤、一帆风顺,不落他人之后。
这种不要输在起跑点上的高度期待,比起台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成年人而书,为了将来谋个好职业,而忍受眼前短暂的不便或可接受。
但同样的要求若放在孩子身上,便是他们无法承受之重了。
因为孩子的世界还小,抗压力不足。
在他们看来所承受的压力若超过他们所能负荷的,就会有一个念头——自杀。
孩子自杀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对父母报恩不成,便转成报复。
为何会这样?
因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被父母物化成某种工具,因而使他们越来越远离“人之为人”的尊贵性。
譬如:父母若视孩子为谋求幸福的工具,且对这工具有高度的期待,父母就会以严情峻词来要求。
像这样,求好心切的本质原无可厚非;但若常用凶恶的嘴脸来责备孩子,孩子像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还是尊贵的人?
人是幸福的本身,还是追逐幸福的工具?
人会自杀,牵扯到一个意义性的问题——人是幸福的本身,还是追逐幸福的工具?
若父母的观念没有改变,一旦认定孩子是追逐幸福的工具,而非幸福的本身,那就惨了。
因为要完成这美好的目标,就得每天疲于奔命,而且这目标永远不可能达成。
如此在周而复始的期待下,望着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最后就会引发他们走上自杀之途。
要恢复自己成为尊贵的人,而不是被利用的工具,惟一的方法就是父母必须明白孩子的出生目的为何。
从肉体而书,赐孩子生命者乃父母。
但父母也有他们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
溯本追源这些直系亲属,累积成一个名词,就是“人”。
幸运与否,关键就在此。
当百年家族中有一个人,可能存在我们之间,省察自己就是幸福的本身,而非盲目追逐幸福的工具。
如此,这人之后所出现的后裔,就会过得幸福而快乐。
因为人被认定是人,而不是物,才会有活着的尊严。
这样的人活在希望中,才不会想到以自杀来脱离父母的束缚,和家族血缘的捆绑。
问题是人若被物化了,有谁能告诉我们这事实呢?
若我们没有正确的认知,也不懂得被上帝恢复成尊贵的人,我们便成了间接杀害下一代孩子的人了。
若下一代自杀成功,也直接报复了父母,这留给父母是何等难以弥补的悔恨!
父母又何尝愿意有这样的结果发生。
但可惜的是,父母若没有能力逃脱这种“视人为物”的困境,并拒绝接受人是“尊贵的人”,问题将一直存在。
因为父母辈也是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长大,也曾被上一代漠视为“产物”,像蝴蝶沾黏在追求高目标的网罗中,无法展翅飞翔一样。
这就是生命的盲点,也是人类无法解答的困惑。
为要克服这问题,除了从肉体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之外,我们也需要从属灵的角度来观看。
意即孩子除了有身体的实存之外,也有其内在灵魂的意义。
譬如,父母是父母、儿女是儿女,这不只是肉体关系,也是属灵的关系。
我们若与上帝有灵里的互动,生命便具有属灵的意义,
相反地,父母若忙着自己的幸福一努力工作,为了缴孩子的补习费;而孩子也忙着自己默认的幸福——不断地补习考试,为了金榜题名。
双方像陀螺般在时光中旋转,心灵少有沟通。
即使他们都有自己规划的幸福进度表,但那一刻也都流失了真正的亲子属灵关系。
我们若与上帝有灵里的互动,生命便具有属灵的意义。
只有面对上帝,明白生命从上帝而来,我们才能恢复像人一样的尊贵。
这是人活出属灵意义的开始,也是灵性复苏的契机。
这样的改变不只使人得到幸福,也祝福以后每个将要出生的人。
孩子是人,父母也是人。
这样的人是一份独特的礼物,而非被利用的工具。
要能有这样的认知,就必须确认此刻我们是否明白上帝的爱,并被恢复为“人”的尊贵性?
以上帝的爱来肯定人的生命,生命就会在爱中受尊重,而不会形成报恩不成,反去报复父母的人。
若明白人都是从上帝而来,也要回到上帝那里,我们才会用感恩的心珍惜与我们有关系的人,
记住,上帝的心意是要透过“我们”,去经历世上每个跟我们有关系的人。
这不是无意义的,而是一份极美的礼物。
愿你们都明白这意义,因而能热爱生命,并胜过不如意时想自杀的坏念头。
祝 真心爱主、永远爱主
爱你们的爸爸
亲切的小叮咛
每个人都有低潮的时刻,遇到低潮时,不一定要急于马上得到答案。
耐心等候一下,把困难交托给上帝,等明天把问题再厘清一次,可能会有不同的转圜出现。
很多问题急不来,尤其是成长本来就需要时间。
所以目标达不到时,毋须以死明志。
换个时间、空间来看同样的问题,是个好建议。
人从出生到现今,是多么不容易的过程。
因为他已打败了许多困境,所以不要轻易放弃。
灰心、痛苦时,想想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向他们倾诉问题和烦恼,一定可以找到抒解的方法。
其实方法很多,但自杀却是最笨、也最不值得走的一条路。
低潮时,请记得不要选择自杀,一定要相信我们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