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十六章 教会被迫妥协(1)

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 by 祁伯尔

第十六章 教会被迫妥协(1073一1122)

1.希尔得布兰受克吕尼理想启发

见过希尔得布兰的人,都看不出他是个不寻常的人。 因为他身材矮小,声音微弱,外表平凡;然而他却是中世纪最杰出的人物。 他有敏锐的思想、坚定的意志、无畏的勇气及火热的心灵。

正如许多中世纪的伟人,他也深受奥古斯丁巨著“上帝之城”的影响;他在罗马修道院修习时,又浸染在克吕尼革新理想之中;终其一生,这些理想给他强烈的启发,而且深植在他本性之内。

他一生最高的理想源自“上帝之城”,就是要在地上建立一个“神的国度”。 希尔得布兰深信,神所预备并指派为这国度实现的代理者就是教会。 他进一步深信,教会的头,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观念中,教皇高于一切,包括王子、国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负责。

为了实现这理想,希尔得布兰已经在六位教皇任内努力了二十多年。 现在他自己身为教皇,更以充沛的精力及才干,继续为这理想而努力。

他一点不会为个人的利益奋斗,他不像当时其它许多主教的作风。 他不收受贿赂,也不雄心万丈或讲求虚荣。 当然,他的动机不可能全然纯正,但又有谁是如此呢? 有时为了达到目的,只要他认为是好的目地,他可以不择手段。 他本性喜好统治,但基本上他是诚心、热切要事奉神的教会,以推广神在地上的国度。

教皇有大笔钱财可以任意支配使用,希尔得布兰本可以像以前或以后的许多教皇一样,过奢靡、享受、闲懒的生活;但他总是埋头在繁重劳累的工作中,每天过着简朴、禁欲的生活。

2.为“授衣权”奋斗

为了使教会配成为神国度在地上的代理人,希尔得布兰认为教会与圣职人员均需按克吕尼的标准改革。 为了铲除革新的障碍,教会必须脱离政府的控制,而且政府必须在教会的管理之下。 因此,“授衣权”必须自皇帝手中转移到教皇手中。

只要属世权势有能力指派并授权给主教,这些被指派的主教必然替他们的领袖努力,而不为教会努力。

从皇帝的角度而言,他们不能放弃“授衣权”,因为这样会削弱他们势力。 在当时,封建制度仍然继续;单单德国就分成好几部份,分别为公爵、侯爵及贵族们所辖管。 他们之间经常冲突,但他们若联合起来,势力往往大于皇帝。 而主教们及修道院院长也是封侯之一,藉着这批人的帮助,皇帝就有力量对付贵族的势力。 如果皇帝失去“授衣权”,就失去对主教及修道院院长的控制权;如果得不到他们的帮助,他便很可能被贵族们夺去皇位。

如此,对教皇及皇帝而言,“授衣权”变成了“生死攸关”的事件。 教皇若得不到这权柄,就不能改革教会;皇帝若没有这权柄,就有失去帝位的危险。 这两方面的挣扎已经累积多年,为了争“授衣权”,教皇贵格利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终于爆发了火势凶猛的大摩擦。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第十六章 教会被迫妥协(1073一1122) 1.希尔得布兰受克吕尼理想启发 见过希尔得布兰的人,都看不出他是个不寻常的人。 因为他身材矮小,声音微弱,外表平凡;然而他却是中世纪最杰出的人物。 他有敏锐的思想、坚定的意志、无畏的勇气及火热的心灵。 正如许多中世纪的伟人,他也深受奥古斯丁巨著“上帝之城”的影响;他在罗马修道院修习时,又浸染在克吕尼革新理想之中;终其一生,这些理想给他强烈的启发,而且深植在他本性之内。 他一生最高的理想源自“上帝之城”,就是要在地上建立一个“神的国度”。 希尔得布兰深信,神所预备并指派为这国度实现的代理者就是教会。 他进一步深信,教会的头,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观念中,教皇高于一切,包括王子、国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负责。 为了实现这理想,希尔得布兰已经在六位教皇任内努力了二十多年。 现在他自己身为教皇,更以充沛的精力及才干,继续为这理想而努力。 他一点不会为个人的利益奋斗,他不像当时其它许多主教的作风。 他不收受贿赂,也不雄心万丈或讲求虚荣。 当然,他的动机不可能全然纯正,但又有谁是如此呢? 有时为了达
到目的,只要他认为是好的目地,他可以不择手段。 他本性喜好统治,但基本上他是诚心、热切要事奉神的教会,以推广神在地上的国度。 教皇有大笔钱财可以任意支配使用,希尔得布兰本可以像以前或以后的许多教皇一样,过奢靡、享受、闲懒的生活;但他总是埋头在繁重劳累的工作中,每天过着简朴、禁欲的生活。 2.为“授衣权”奋斗 为了使教会配成为神国度在地上的代理人,希尔得布兰认为教会与圣职人员均需按克吕尼的标准改革。 为了铲除革新的障碍,教会必须脱离政府的控制,而且政府必须在教会的管理之下。 因此,“授衣权”必须自皇帝手中转移到教皇手中。 只要属世权势有能力指派并授权给主教,这些被指派的主教必然替他们的领袖努力,而不为教会努力。 从皇帝的角度而言,他们不能放弃“授衣权”,因为这样会削弱他们势力。 在当时,封建制度仍然继续;单单德国就分成好几部份,分别为公爵、侯爵及贵族们所辖管。 他们之间经常冲突,但他们若联合起来,势力往往大于皇帝。 而主教们及修道院院长也是封侯之一,藉着这批人的帮助,皇帝就有力量对付贵族的势力。 如果皇帝失去“授衣权”,就失去对主教及修道院院长的控制权;如果得不到他们的帮助,他便很可能被
贵族们夺去皇位。 如此,对教皇及皇帝而言,“授衣权”变成了“生死攸关”的事件。 教皇若得不到这权柄,就不能改革教会;皇帝若没有这权柄,就有失去帝位的危险。 这两方面的挣扎已经累积多年,为了争“授衣权”,教皇贵格利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终于爆发了火势凶猛的大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