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彼得前书

新约圣经注释 by 马唐纳

简介

「如我们不知道这书信的作者是谁,我们便不得不作出这样的结论:『作者是个象岩石般坚定的人,他的灵魂牢靠在稳固的基础上;他凭着一生有力的见证,坚固了那些面对苦难汹涌而来的人,使他们牢靠在真正的磐石上。』」~魏承格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在回教和共产国家的基督徒,对压制、敌视,以至公然的逼迫,已习以为常,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这些信徒来说,彼得前书是极之实在的帮助。本书帮助他们接受苦难,视为主所容许的,并且是有益的,可以使他们产生一些可贵的基督徒素质,如坚忍。

西方世界的基督徒,特别是说英语的信徒,他们拥有深厚的圣经传统,对于信仰受到公然反对的情况很不习惯。直至最近为止,起码政府仍承认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甚至鼓励大家「适随尊便」地参加教会。然而,这情况已一去不返。今天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似是要透过法官、教育团体,特别是透过传播媒介,来丑化、嘲笑,甚至毁谤相信圣经的基督徒。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报纸、杂志和官方公布都鼓励败德行为、酗酒、狡诈,甚至亵渎。基督信仰现已成为「反主流文化」,信徒愈早领会使徒彼得在他第一封信中的教训,就愈能作好准备面对二十世纪末叶和二十一世纪启端的日子──如果我们的主还未回来的话。

贰.作者

外证证明这书信是出于彼得的外证,很早已经出现,且差不多是公认的了。优西比乌视彼得前书为一卷被所有信徒接纳的书卷。坡旅甲和亚历山太的革利免都接受这书卷。马吉安的「正典」中没有包括这卷书实不足为怪,因为他只接纳保罗的书信。虽然彼得前书并没有包括在穆拉多利经目之列,但这可能是因为该经目本身是不完整的。

彼得前书的最早佐证,很可能就是彼得后书三章1节。连那些并不相信彼得是彼得后书作者的人(参看彼得后书简介),亦认为后书的成书日期甚早,足以为彼得前书提供可信的见证;当然,这要假定彼得后书三章1节所指的前一封信,正是彼得前书。

内证有一内证使人怀疑彼得是不是这书的作者,就是作者十分出色地运用希腊文。一个加利利的渔夫会有这样优秀的文笔吗?很多人会说:「不可能。」然而,我们身处的文化已足以证明,一个在语言及演讲方面有天赋的人,纵使没有受过正式的大学或学院训练,在运用标准语言时亦往往会十分出色。彼得有三十年的传道经验,还有的就是圣灵的启示,以及很可能在写这信时,有西拉从旁协助。使徒行传四章13节说彼得和约翰是没有学问的,意思只是他们没有正式受教于拉比门下。

彼得前书常提到彼得生平和工作,以下略举的例子足以表明这一点:

作者在一章8节暗示他曾耳闻目睹耶稣,这是读者不曾经历过的。他说:「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而不是「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其它的经文中,我们也发觉,作者曾伴随过主。

第二章头十节经文形容基督是房角石,叫我们想起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太一六13~20)。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时,主耶稣宣告,他的教会要建立在这磐石上,就是建立在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真理上。他是教会的房角石和根基。

二章5节提到活石,令人想起约翰福音一章42节;这节经文记述西门的名字给改为矶法(亚兰文)或彼得(希腊文),两者的意思都是石头。彼得因相信基督而变成一块活石。因此他在第二章常提到石头是不足为奇的。作者在二章7节引述了诗篇一百十八篇22节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彼得在耶路撒冷被提讯,站在官府、长老和文士面前时,所引述的也是这一段经文(徒四11)。

我们听见彼得提醒读者要顺服政府时(二13~17),会回想起他也曾不顺服,把大祭司仆人的耳朵砍了下来(约一八10)。因此,他的提醒除了是来自圣灵的默示之外,还有实际的经验作支持!

二章21至24节似乎暗示作者对主耶稣的受审和被杀有直接的认识。救主如何谦卑地忍受折磨,并默不作声地迎接苦难,是彼得永远不能忘记的。二章24节提到救主受死的模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里的形容,与彼得在使徒行传五章30节及十章39节所说的话互相呼应。

彼得谈到他的读者已归到他们灵魂的牧人监督时(二25),脑海中很可能正想到自己如何不认主之后,蒙主挽回过来(约二一15~19)。

「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四8)这句提醒的话,叫人想起彼得的疑问:「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一八21、22)换句话说,我们要饶恕人无限次。

四章16节告诉我们,若有人为作基督徒的缘故而受苦,他不应感到羞耻,反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我们可将这节经文与使徒行传五章40至42节相对照,那里记述彼得与其它的使徒被鞭打,但离开公会时,他们「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

这卷书的作者称自己是基督受苦的见证人(五1)。「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一句,可能是暗指登山变像的情景。而上述两次事件发生时,彼得都在场。

「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这句温柔而又带有牧者囗吻的提醒,叫我们想起救主对彼得所说的话:「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约二一15~17)。

五章5节说:「要以谦卑束腰」,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约翰福音第十三章所记载的事;当时,耶稣象仆人一样,拿毛巾束腰,然后洗门徒的脚。事实上,如果我们记得彼得如何骄傲地声称自己永远不会不承认主(可一四29~31),其后却三次不认救主时(可一四67~72),这段关于骄傲与谦卑的经文(五5、6),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最后一段与彼得的经历有关的经文,是五章8节:「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寻找可吞吃的人。」当彼得写这节圣经时,他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耶稣对说的话:「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象筛麦子一样……。」(路二二31)

叁.写作日期

彼得教导说,统治者基本上是要帮助那些愿意行善的人的(彼前二13~17)。很多人基于这温和的见解,认为成书日期不会在尼禄开始极力逼迫基督徒(主后64年)之后。无论如何,本书信的写成时间,离这日期不会很远,大概是主后六十四或六十五年。

肆.背景与主题

如上文指出,彼得特别要处理的课题,是基督徒的受苦。至此为止,这书信的读者似乎已经历过因基督而蒙受诽谤与辱骂(四14、15)。但对其中很多人来说,监禁、财物被充公,以及遭残杀的事,尚未发生。不过,受苦并不是这书信的唯一主题。本书信也谈及因接受福音而享有的福气,信徒与世界、国家、家庭及教会的正确关系,以及教导信徒如何作长老及执行纪律。

彼得写这封信的地方是「巴比伦」──可指实际上位于幼发拉底河上的城,那里有犹太人的群体,也可指位于台伯河上那属灵的巴比伦(罗马);书信的目的地是位于东方的省分,即今日的土耳其。

大纲

壹.信徒的权利与义务(一1~二10)

一.问候(一1、2)

二.信徒的身分(一3~12)

三.信徒因其身分而应有的行为(一13~二3)

四.信徒在新的家里和作祭司的特权(二4~10)

贰.信徒的各种人际关系(二11~四6)

一.以客旅的身分面对世人(二11、12)

二.以公民的身分面对政府(二13~17)

三.以奴仆的身分服侍主人(二18~25)

四.以妻子的身分对待丈夫(三1~6)

五.以丈夫的身分对待妻子(三7)

六.以弟兄的身分与信徒的相交(三8)

七.以受苦者的身分面对行逼迫的人(三9~四6)

叁.信徒的事奉与受苦(四7~五14)

一.因末日将至而迫切要做的事(四7~11)

二.有关受苦的劝勉和解释(四12~19)

三.劝勉和问候(五1~14)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简介 「如我们不知道这书信的作者是谁,我们便不得不作出这样的结论:『作者是个象岩石般坚定的人,他的灵魂牢靠在稳固的基础上;他凭着一生有力的见证,坚固了那些面对苦难汹涌而来的人,使他们牢靠在真正的磐石上。』」~魏承格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在回教和共产国家的基督徒,对压制、敌视,以至公然的逼迫,已习以为常,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这些信徒来说,彼得前书是极之实在的帮助。本书帮助他们接受苦难,视为主所容许的,并且是有益的,可以使他们产生一些可贵的基督徒素质,如坚忍。 西方世界的基督徒,特别是说英语的信徒,他们拥有深厚的圣经传统,对于信仰受到公然反对的情况很不习惯。直至最近为止,起码政府仍承认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甚至鼓励大家「适随尊便」地参加教会。然而,这情况已一去不返。今天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似是要透过法官、教育团体,特别是透过传播媒介,来丑化、嘲笑,甚至毁谤相信圣经的基督徒。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报纸、杂志和官方公布都鼓励败德行为、酗酒、狡诈,甚至亵渎。基督信仰现已成为「反主流文化」,信徒愈早领会使徒彼得在他第一封信中的教训,就愈能作好准备面对二十世纪末
叶和二十一世纪启端的日子──如果我们的主还未回来的话。 贰.作者 外证证明这书信是出于彼得的外证,很早已经出现,且差不多是公认的了。优西比乌视彼得前书为一卷被所有信徒接纳的书卷。坡旅甲和亚历山太的革利免都接受这书卷。马吉安的「正典」中没有包括这卷书实不足为怪,因为他只接纳保罗的书信。虽然彼得前书并没有包括在穆拉多利经目之列,但这可能是因为该经目本身是不完整的。 彼得前书的最早佐证,很可能就是彼得后书三章1节。连那些并不相信彼得是彼得后书作者的人(参看彼得后书简介),亦认为后书的成书日期甚早,足以为彼得前书提供可信的见证;当然,这要假定彼得后书三章1节所指的前一封信,正是彼得前书。 内证有一内证使人怀疑彼得是不是这书的作者,就是作者十分出色地运用希腊文。一个加利利的渔夫会有这样优秀的文笔吗?很多人会说:「不可能。」然而,我们身处的文化已足以证明,一个在语言及演讲方面有天赋的人,纵使没有受过正式的大学或学院训练,在运用标准语言时亦往往会十分出色。彼得有三十年的传道经验,还有的就是圣灵的启示,以及很可能在写这信时,有西拉从旁协助。使徒行传四章13节说彼得和约翰是没有学
问的,意思只是他们没有正式受教于拉比门下。 彼得前书常提到彼得生平和工作,以下略举的例子足以表明这一点: 作者在一章8节暗示他曾耳闻目睹耶稣,这是读者不曾经历过的。他说:「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而不是「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其它的经文中,我们也发觉,作者曾伴随过主。 第二章头十节经文形容基督是房角石,叫我们想起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太一六13~20)。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时,主耶稣宣告,他的教会要建立在这磐石上,就是建立在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真理上。他是教会的房角石和根基。 二章5节提到活石,令人想起约翰福音一章42节;这节经文记述西门的名字给改为矶法(亚兰文)或彼得(希腊文),两者的意思都是石头。彼得因相信基督而变成一块活石。因此他在第二章常提到石头是不足为奇的。作者在二章7节引述了诗篇一百十八篇22节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彼得在耶路撒冷被提讯,站在官府、长老和文士面前时,所引述的也是这一段经文(徒四11)。 我们听见彼得提醒读者要顺服政府时(二13~17),会回想起他也曾不顺服,把大祭司仆人的耳朵砍了下来
(约一八10)。因此,他的提醒除了是来自圣灵的默示之外,还有实际的经验作支持! 二章21至24节似乎暗示作者对主耶稣的受审和被杀有直接的认识。救主如何谦卑地忍受折磨,并默不作声地迎接苦难,是彼得永远不能忘记的。二章24节提到救主受死的模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里的形容,与彼得在使徒行传五章30节及十章39节所说的话互相呼应。 彼得谈到他的读者已归到他们灵魂的牧人监督时(二25),脑海中很可能正想到自己如何不认主之后,蒙主挽回过来(约二一15~19)。 「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四8)这句提醒的话,叫人想起彼得的疑问:「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一八21、22)换句话说,我们要饶恕人无限次。 四章16节告诉我们,若有人为作基督徒的缘故而受苦,他不应感到羞耻,反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我们可将这节经文与使徒行传五章40至42节相对照,那里记述彼得与其它的使徒被鞭打,但离开公会时,他们「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 这卷书的作者称自己是基督受苦的见证人(五1)。「同享后来所要显现
之荣耀的」一句,可能是暗指登山变像的情景。而上述两次事件发生时,彼得都在场。 「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这句温柔而又带有牧者囗吻的提醒,叫我们想起救主对彼得所说的话:「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约二一15~17)。 五章5节说:「要以谦卑束腰」,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约翰福音第十三章所记载的事;当时,耶稣象仆人一样,拿毛巾束腰,然后洗门徒的脚。事实上,如果我们记得彼得如何骄傲地声称自己永远不会不承认主(可一四29~31),其后却三次不认救主时(可一四67~72),这段关于骄傲与谦卑的经文(五5、6),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最后一段与彼得的经历有关的经文,是五章8节:「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寻找可吞吃的人。」当彼得写这节圣经时,他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耶稣对说的话:「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象筛麦子一样……。」(路二二31) 叁.写作日期 彼得教导说,统治者基本上是要帮助那些愿意行善的人的(彼前二13~17)。很多人基于这温和的见解,认为成书日期不会在尼禄开始极力逼迫基督徒(主后64年)之后。无论如何,本书信
的写成时间,离这日期不会很远,大概是主后六十四或六十五年。 肆.背景与主题 如上文指出,彼得特别要处理的课题,是基督徒的受苦。至此为止,这书信的读者似乎已经历过因基督而蒙受诽谤与辱骂(四14、15)。但对其中很多人来说,监禁、财物被充公,以及遭残杀的事,尚未发生。不过,受苦并不是这书信的唯一主题。本书信也谈及因接受福音而享有的福气,信徒与世界、国家、家庭及教会的正确关系,以及教导信徒如何作长老及执行纪律。 彼得写这封信的地方是「巴比伦」──可指实际上位于幼发拉底河上的城,那里有犹太人的群体,也可指位于台伯河上那属灵的巴比伦(罗马);书信的目的地是位于东方的省分,即今日的土耳其。 大纲 壹.信徒的权利与义务(一1~二10) 一.问候(一1、2) 二.信徒的身分(一3~12) 三.信徒因其身分而应有的行为(一13~二3) 四.信徒在新的家里和作祭司的特权(二4~10) 贰.信徒的各种人际关系(二11~四6) 一.以客旅的身分面对世人(二11、12) 二.以公民的身分面对政府(二13~17) 三.以奴仆的身分服侍主
人(二18~25) 四.以妻子的身分对待丈夫(三1~6) 五.以丈夫的身分对待妻子(三7) 六.以弟兄的身分与信徒的相交(三8) 七.以受苦者的身分面对行逼迫的人(三9~四6) 叁.信徒的事奉与受苦(四7~五14) 一.因末日将至而迫切要做的事(四7~11) 二.有关受苦的劝勉和解释(四12~19) 三.劝勉和问候(五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