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信经的性质
许多英语词汇都有其拉丁词源,关于基督教的词汇尤其如此。
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拉丁文曾是受过教育的基督徒的语言。
许多个世纪,西欧的基督徒曾经只知道拉丁文的使徒信经。
拉丁文使徒信经的开头是credo in Deum,即“我信上帝”。
从诸如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合唱作品中,许多人可能熟知这些词或与之类似的一些词。
英语中的“信经”(creed)这个词来源于credo。
正如这个词所表示的,它是对信仰的陈述。
信经试图概括基督徒的信仰要点。
信经不是详尽的,也不想这样做。
许多早期基督教作家都强调,信经只是基于圣经的对信仰的方便概括,耶路撒冷的西利尔(Cyril)就是其中之一。
在新约中就可以找到信经的源头。
新约中经常出现“奉耶稣基督的名”(徒2:38;徒8:12;徒10:48)受洗或“奉主耶稣的名”(徒8:16;徒19:5)受洗的呼召。
最初的基督教信经的最简单形态似乎只是“耶稣是主”(罗10:9;林前12:3;林后4:5;腓2:11)。
任何人如果做了这个宣告,就被认为是基督徒。
基督徒就是“接受耶稣基督为主”(西2:6)的人。
这包含着两个相关的声明。
首先,他宣布,信徒忠诚并服从于耶稣基督。
我们将看到,承认“耶稣基督是主”就是宣布耶稣是他生命的主;承认耶稣是主,就是意欲遵行他的旨意。
早期基督徒拒绝崇拜罗马皇帝,反映了这样一种信念:人只能侍奉一个主;对基督徒而言,这个主只能是而且必须是耶稣。
第二,“耶稣是主”宣告了耶稣的一些属性,特别是他与上帝的关系。
耶路撒冷的西利尔论信经的用途
大约公元350年,在耶路撒冷,西利尔对将要受洗的信徒讲了24次的系列课程,向他们解释了基督教信仰及其实践的各个方面。
在解释了信经的起源和作用之后,他指出,信经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对圣经的概括。
他认为,信经基本上是对旧约和新约中最主要思想和主题的概括。
信仰的综合并不是为了使之适合人们的意见,而是为了在整体上介绍基督教信仰的教导,其中收集了全部圣经中最重要的东西。
而且,正如一粒芥菜种在它微小的籽粒中包含着许多枝子一样,信仰的概括用很少的语言把包含在旧约和新约中关于正确信仰的全部知识集合在了一起。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对于基督徒的信仰必须进行更加细致的解释,对于“耶稣是主”这一宣告的含义也必须进行更加细致、充分的解释和探究。
基督徒所信的上帝是什么?
耶稣是谁?
圣灵是什么?
在公元4世纪前,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使徒信经已经呈现出基本固定的形式,只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这些差别在公元7世纪被最后消除。
使徒信经至少是对使徒们关于福音之教导的精彩概括,假使不是使徒们所写的话。
早期教会非常强调洗礼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并想要加入教会时。
在大斋期(从圣灰节到复活节这段时间),那些刚刚信主的人要接受真理方面的造就。
他们必须经过更长时间的真理造就,由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是当地的主教——来教导。
在这段时间他们被称作“慕道友”(来源于意为“教导”的希腊词)。
最后,当他们掌握了信仰的基本内容之后,他们要一起背诵信条,作为对他们信仰(他们现在已经理解了的信仰)的一个集体见证。
理性加强了信仰。
当教会庆祝主——即救主——复活的时候,他们会在盛大的仪式中接受洗礼,并享受复活节的欢乐。
这样,洗礼对于信徒的意义可以被充分地认识到:他已经出死入生(从死里复活)了(罗6:3-10)。
洗礼是向公众的一种宣告,他表明受洗者向着世界已经死去,并已经在耶稣基督里获得新生。
洗礼的核心意义是受洗者的公开信仰宣言。
想要受洗的人必须公开宣告他信仰耶稣基督。
在基督教会历史上的许多时期,这都是异常危险的。
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可能意味着坐牢、受害、受苦,甚至死亡。
(顺便提一句,英文词“殉道者”来源于意为“见证”的希腊词。
成为殉道者,被视为对耶稣基督和福音的最好见证。
)无论如何,初信者在受洗之前不只要背诵信经,还要被单个提问是否相信福音。
下面是公元4世纪一篇布道的一部分,是对刚刚受洗的人讲的,其中描述了洗礼的过程(顺便提一句,请注意罗马书6:3-4,那些向着过去死的人,已经复活,已经得着了基督里的新生命):
你被问道:“你相信上帝全能的父吗?”
你回答说:“我相信,”然后你被浸入水中,也就是说,你被埋葬了。
你又被问道:“你相信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和他的十字架吗?”
你回答说:“我相信,”你又被浸入水中。
因此你与基督一同埋葬,与基督一同埋葬的人就与他一同复活。
第三次你被问道:“你相信圣灵吗?”
你回答说:“我相信。”
你被第三次浸入水中。
这样,你的三次表白就洗掉了你以前的罪。
因此可以说,在历史上,信经是皈依者在接受洗礼时所做的信仰告白,信经构成了对皈依者进行教导的基础。
然而,使徒信经并不是早期教会时期的惟一信经。
早期教会中有两次较大的争论,这使得对教义的某些问题进行更加严密的阐述成为必要。
第一次争论(公元4世纪的阿里乌争论)的焦点是耶稣与上帝的关系。
为了避免对圣父与圣子关系的错误理解,卡尔西顿公会议签署了一个信经,现在通常称为尼西亚信经。
尼西亚信经的长度大概是使徒信经的两倍,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我信惟一上帝”。
这个信经努力坚持耶稣基督具有神性这一事实,他说耶稣基督“与父本体相同”。
第二次较大的争论集中于三位一体的教义。
为了消除对圣父、圣子、圣灵三者关系的错误理解,阿塔那修信经被起草出来了。
它的第一句话是“凡人欲得救,……”在我们已经谈到的三个信经中,它的篇幅是最长的,在公开敬拜中已经极少使用了。
不过,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讲述使徒信经,它是最古老、最简单的信经。
所有的基督教会,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无论是天主教还是福音派,都承认使徒信经作为教义标准的权威性和重要性。
它是基督徒共同遗产的重要成分,是对基督教基本信仰的一个陈述,它在许多个世纪里将全世界基督徒联合成一体。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本书将它作为展示基督教教义基本特征的基础。